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隨筆]六月的筆記

今天看完了"絕美之城"和"如佛淨土", "絕美之城"讓我想起費里尼, 許多畫面美麗而讓人屏息, 古老的文明晃悠於城市, 穿梭的現實與幻影. "如佛淨土"將細密畫和細緻剪影嵌合於歷史殘跡, 看這部片多少為了"我的名字叫紅", 綿渺畫面帶來靜謐餘韻. 看電影有趣而令人玩味的常是同場觀眾. 我們一次次被訓練, 避免用刻板印象看人並將人定義, 但卻從未習得見到完全符合框架的人們時, 該用什麼方式去面對, 並學著包容與理解對方的處境. 然後花了許多時間, 終於看完德里羅的"人體(身)藝術家". 

[隨筆]八月: 三本隨筆

最近先後看完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 北野武"菊次郎與佐記"及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 所以我只做豆腐."三本截然不同的散文集. 
誠然這三位都是日本極富肯定的導演, 我對後兩者的作品其實都不算熟悉, 北野武的電影是完全沒看過的. 三人的隨筆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比之於是枝裕和及小津的內斂, 北野武的文字顯得生猛許多, 據說散文中爆烈如火的母親佐紀成為他許多作品的原型. 小津的文字其實是極內斂的, 還有許多個人對電影拍攝的思索, 是枝裕和的調性和小津趨近些. 若硬要說起來, 北野武的文字充滿存在感, 但對於創作的思索, 在散文集中卻難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