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逢魔時刻:讀林餘佐《時序在遠方》

由於夢想未引起關注,它常常也不存留於記憶中。它是現實之外的一
     逃逸,而且也並不能總是找到一個穩定的非現實世界。
                                           ——Gaston Bachelard 
   《時序在遠方》收攏在潮濕和光線消逝的氛圍中,像是詩人本身:溫柔細膩、傷感而適宜睡眠在陰濕斗室。翻讀詩集時有如抵達逢魔時刻,日落前光線隱沒的最後一瞬,日夜陰陽交錯,鬼魂盡出陰暗又豐饒
    整本詩集以時光及水為主要意象,字裡行間散發綿綿情致。詩人多情而向貪愛人事頷首致意,然而最終,讀者赫然驚覺時光∕神祇蹲踞於字句之後,像手指乍然被鋒利書頁劃傷,殷紅血珠滲出伴隨疼痛。在〈近況,洄瀾〉中,詩人寫下他對花蓮的深厚情感及對豐美生命的滿足:「只要懷著朝聖心情∕去品嚐這後山的呢喃就會讓人感到∕滿足,對著生命」;然而多數時刻,讀者發現詩人在時光中時時痛悔:〈前度(Ex.)〉中,詩人說「前度是鬼,我們在生人的肉體裡哀悼。」而在時光中,詩人在〈我的沮喪與火山灰無關〉裡日益磨損:「日子像是被火山灰所覆蓋∕喜愛的字彙都被掩埋∕只剩下小小偏旁∕像座孤墳埋著幽靈」,讀者彷彿能見到詩人心中小小幼孩,在歲月流徙後對往日記憶啜泣哀哭。
    林餘佐偏好以水入詩,《時序在遠方》氤氳水氣流盪,以〈習字:以水的質地〉為序,整本詩集發源於水:「字彙內核是搖晃的液體∕習字有如赤足涉入陌生的水域」,水是文明初啟,是生命之源,亦是意象的初始。在〈我將日子寫在水上〉:「泡過水的日子顯得柔軟∕像是剛被撈起的胚紙∕安靜地等待某人的書寫」,讀者發現詩人來自水鄉,因此字字句句瀰漫水氣,而〈茄萣,魚塭裡的身世〉,詩人說:「我們識水如識字∕每一朵浪花都是詞彙」,〈肉身光影〉中:「於是肉身帶著草本的幽靈行走∕每當大霧過後便遷徙∕逐下一個潮溼、肥沃的土壤而居」,水花、波浪、雨水、霧氣俱成詩人筆下風光,織就一張綿密而生息不滅的循環,水是生命、文明、意象、身世、童年、慾望。
    讀畢《時序在遠方》,讀者發現書中縈繞神祇與鬼魂,〈寫神〉寫生命的困厄:「時光是曖昧的暗室,我們被神取景。肉身就此成為負片,保存種種細節。」而〈青春〉寫難返青春:「青春。鬼魂安靜地蹲在某處,像是時光中的一句伏筆,又像昔∕日被遺忘的支線。直到以微醺的肉身招魂,所有的逝去愛恨情慾才∕漸漸顯形。」神祇及鬼魂,有如時光、命運,幽微閃爍而帶來暈眩。
    當時光不返,青春褪去之時,林餘佐嘗試捕捉光線將逝的最後一刻。霧氣氤氳中,《時序在遠方》呈現陰暗色調,在蒸騰水氣中為神祇鬼魂留下隱蔽居所。

寫於工作之後

開始工作以後漸漸走向了許多人離開校園的生活:
有點小資能夠一年幾次小旅行, 但也失落時間,
在瑣碎某些令人厭煩的氛圍中日復一日處理工作繁忙的事,
在物質上更能追求, 也因為工作不廷被磨耗.

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隨筆]六月的筆記

今天看完了"絕美之城"和"如佛淨土", "絕美之城"讓我想起費里尼, 許多畫面美麗而讓人屏息, 古老的文明晃悠於城市, 穿梭的現實與幻影. "如佛淨土"將細密畫和細緻剪影嵌合於歷史殘跡, 看這部片多少為了"我的名字叫紅", 綿渺畫面帶來靜謐餘韻. 看電影有趣而令人玩味的常是同場觀眾. 我們一次次被訓練, 避免用刻板印象看人並將人定義, 但卻從未習得見到完全符合框架的人們時, 該用什麼方式去面對, 並學著包容與理解對方的處境. 然後花了許多時間, 終於看完德里羅的"人體(身)藝術家". 

[隨筆]八月: 三本隨筆

最近先後看完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 北野武"菊次郎與佐記"及小津安二郎的"我是賣豆腐的, 所以我只做豆腐."三本截然不同的散文集. 
誠然這三位都是日本極富肯定的導演, 我對後兩者的作品其實都不算熟悉, 北野武的電影是完全沒看過的. 三人的隨筆透露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比之於是枝裕和及小津的內斂, 北野武的文字顯得生猛許多, 據說散文中爆烈如火的母親佐紀成為他許多作品的原型. 小津的文字其實是極內斂的, 還有許多個人對電影拍攝的思索, 是枝裕和的調性和小津趨近些. 若硬要說起來, 北野武的文字充滿存在感, 但對於創作的思索, 在散文集中卻難以看出.  

2014年3月15日 星期六

[隨筆] 三月讀書和電影

在論文草稿交出之後我得到一段難得的時光, 每天讀一本書或者看一部電影. 除了開始試圖補上向來缺少閱讀的日本文學, 也開始讀以前沒抓到空檔讀完的小說. 所以我讀了宮本輝, 山崎豐子, 韋勒貝克,  看了一些電影, 珍芳達, 賈樟柯, 蔡明亮......, 還有一些不記得導演的片子. 珍芳達一直以來我都很不喜歡, 這次依然沒扭轉我的印象.  多數的小說電影作品主題不脫愛與性與死, 有一個禮拜幾乎每天經驗一場以上的謀殺, 看到後來我都累了, 開始讀心靈書籍. 看一些導演的片子開始在心中盤算等一下發生的情節.
"尋找甜蜜客"是一部大異於我先前對紀錄片印象的紀錄片, 大多時候我看紀錄片總覺得悶, 這部片倒是將那種藝術家生命的潦倒和信仰呈現的十分美麗. 讓我想起柯恩兄弟的"醉鄉民謠", 貼切而精準描繪藝術工作中的失敗者.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用舞台劇的形式處理的, 這位導演向來能夠將畫面處理地非常美麗, 看完電影我又重讀一點點托爾斯泰的原著(這本是許多世界級小說大師一再讚揚的), 非常完美的作品, 背後透出俄國文學那種對神和宗教的追求. 接下來開始閱讀北歐的小說, 這部份實在讀太少, 只有讀過"外出偷馬"吧.  
除了閱讀小說之外, 還試著讀一點建築大師的語錄, 他們似乎講求全人教育, 對建築的思索常常浸淫在哲學和神學的體驗中. 啟發很大.  

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隨筆]二月讀書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不讀日本文學的,
總以為這些作家筆下風光壓抑又有點虐.
論文交出去之後, 突然覺得自己可以讀日本文學了.

"陰翳禮讚", 是因為聽說日本的安藤忠雄受它影響甚深. 而且近來喜愛的王定國, 推薦了"陰翳禮讚"和"茶之書," 所以兩本都讀了.
"陰翳禮讚"有些觀點放在今日是不合時宜了; "茶之書"是真的很喜歡.
宮本輝"錦繡", 讀起來很滑溜.
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充滿力道, 這兩年很少見到講讀書講的好的作品, 這本就是這樣的好書.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書摘] 吳明益, "生於火, 浮於光"

"我因此也將這段時間閱讀的相關書籍, 列在書後. 一方面給讀者還可以延伸的閱讀地圖, 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得隨時提醒自己, 關於知識與創作得有必要的自覺與謙卑----任何思考與文字皆有來源, 人文藝術與研究不會發現什麼新的東西, 我們只是僅僅發現曾經為人所知, 後來被人遺忘的物事而已."

, 吳明益, "生於火, 浮於光"